科普宣传

《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近日发布2018年中国家庭健康有3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9-05-21 浏览量:3155次
分享到:

《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近日发布2018年中国家庭健康有3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9-01-14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

保健时报记者楚超

2018年就要与我们告别了,又到了岁末盘点的时候。在12月1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上,《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靖在解读《报告》时指出,我国2018年家庭健康建设呈现3大亮点:1.家庭健康掌门人角色更加清晰。2.家庭健康守门人服务更加务实。3.网上查询成为常态。

亮点1

居民:已婚女性为家庭健康撑起“多半边天”

此次《报告》综合了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的数据而完成。该平台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6月推出。《报告》将平台上已经为两位以上家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的用户,认定为家庭健康掌门人。自平台上线至今,约两年半的时间内,家庭健康掌门人就已占到平台所有用户的53.1%。

《报告》显示,71.5%的家庭健康掌门人已婚,已婚人士中23%的人有孩子。特别是女性家庭健康掌门人掌握着家庭健康生活支出的决策权。她们具有更积极的行动力,在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购买健康产品、健康保险等健康消费方面,她们所下的订单数量都明显超过男性。

并且,女性家庭健康掌门人的比例连续两年呈增长趋势。2016、2017和2018年家庭健康掌门人中女性占比分别为57.0%、57.5%和61.8%。

从整体上看,已婚女性会更多地参与家人的就医决策,尤其是有孩子后,参与家人就医决策的比例更是大幅提高。

亮点2

医生:基层医生广泛利用手机APP做科普

基层医生被称为“家庭健康守门人”。《报告》指出,2018年,家庭健康守门人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基层医生利用在线服务工具持续增强医学关怀和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通过互联网工具充分将人文关怀和服务精神体现至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医患互动等方面表现突出。

《报告》中介绍,目前基层医生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手机APP给所辖地区内的居民推送健康宣教信息。他们很愿意参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科普建设,以此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同时提升自身业务能力,逐渐树立个人品牌。

据统计,2018年已有超过两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医疗专业人员加入全国健康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60万篇专业、公益的科普文章,覆盖160多个科室及4万多种疾病,累计服务人次19亿。从数量上看,基层医生创作的文章占据很大比例。

基层医生的特色在于能够与患者形成相对稳定、长期的服务关系,保证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据《报告》统计,患有胃炎等消化道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更期望建立长期的医疗服务关系。

亮点3

互联网:超七成人更偏向于网上查询

“不舒服,先百度”是当下很多人的习惯。据《报告》统计,在发现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时(非急重症)的处置方式上,有71.5%的人先去网上查一下症状,有30%的人先在网上咨询医生,还有9.6%的人先在微信群里问大家或求助。

去医院前进行网上问诊的人当中,有78%的人是为了了解疾病的轻重缓急,有61.4%的人是为了知道如何护理和缓解症状,有50.8%的人是为了了解可能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还有28%的人是为了得到心理的安慰,缓解焦虑。

在已经去过医院的人当中,有57.9%人上网以求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有47.4%的人会上网来解读化验单或B超等,还有26.3%的人通过网络实现定期复诊。

从年龄分布来看,在线就医的人群中31~4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所有人群的42.6%。而且,在线就医的人群未必是就医者本人,也有可能是家庭健康掌门人在帮家人进行在线问诊。

《报告》特别指出,在线就医越来越得到心理疾病患者青睐。2017年心理疾病在线问诊病例数不足1万例,而2018年这一数字增至5万多例。未成年人患者约占40.3%,其中3~6岁儿童比例为24.5%。在线咨询的心理问题当中,儿童多动症、孤独症和青少年抑郁等占比较大。

另外,很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经常开药、定期监测和复查。在线就医可以降低多个医疗环节的时间成本。.

链接:

2018年健康热词出炉

《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总结出了2018年的健康热词。按照热词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互联网+医疗健康、宫颈癌九价疫苗、国家医疗保障局、健康扶贫、抗癌药降价、我不是药神、狂犬病疫苗事件、首届医师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健康养老、心理服务体系、名人去世、流感百年等。

转自 保健时报

分享到: